放生是我國民間悠久的傳統習俗,歷史上有許多因放生而得到回報的傳說故事。不僅人去世后有放生的習慣,在其它場合也有放生的美德。很多公墓設放生池,就是為逝者親屬放生之用。放生這一傳統習俗之古代延續到今天,甚至到將來。經久不衰,其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。
一、行善積德。 放生是行善積德的內容之一,地球上各類動物皆生命,除極少數有害動物外,都應加以保護,不能捕殺。把獲取的動物再放生,讓其回歸自然,就是拯救了一條生命,做了一件善事,善事越多,積德越多,古人云:“善有善報”,多行善事的人,必有好報。
二、了卻遺愿。人到了臨終時,某些愿望仍然沒有實現,心里一直不安,身病,心病交加,命在旦夕,靠自身來實現愿望已不可能。古人留下傳說:“通過放生,身前沒有實現的愿望死后也能實現。”于是,臨終前給親人留下遺囑:死后給我放生,實現我生前的愿望。真乃是:“臨終不忘一生愿,死后也要愿成真。”親人遵照逝者的遺囑,選一黃道吉日去放生,了卻逝者遺愿,以求得安慰。
三、彌補過錯。人到臨終時才醒悟,一生中對某些事情處理欠妥,有失誤,甚至得罪了一些人,深感內疚。然而自己生命垂危,靠生前彌補失誤已不可能。相傳,“通過放生,死后也能彌補生前的過錯。”于是,臨終前給親人留下遺囑:死后給我放生,彌補我生前的失誤。真乃是:“臨終醒悟也可喜,放生補過為美德。”親人遵照逝者的遺囑,選一黃道吉日去放生,滿足逝者的要求,以求得安慰。
四、免災得福。“放生可免災得福”這句民諺流傳悠久,百姓也信奉這句古傳名言。人們為追求一生的平安,獲得榮華富貴,到集市上從商販手中買得龜、鱉或野生禽、鳥等,再到江河湖海邊或林中放生,讓其回歸自然,拯救生靈。好事必有好報,這樣可以逢兇化吉,遇難成祥,免災得福。
五、保護生態。保護生態是我國基本國策之一,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又是保護生態的重要內容之一,國家三令五申;要保護野生動物,特別是珍惜瀕危動物,嚴禁捕殺,讓其與人類和諧相處,保持生態平衡。放生就是將獲取的野生動物放歸大自然,讓其自由生存、繁殖。這是保護野生動物、保護生態的實際行動,是值得大力倡導的美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