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是中國二千多年來民間祭祀的傳統節日,每逢清明節人們自然會想起杜牧的那首詩: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”。
祭祖,是清明節的一件大事。每年的這個時候,從煙霧繚繞中,感受到的是人們思念已逝親人的相思之情。踏青祭掃,仿佛人世間的哀與樂都交織在這一天。緬懷追思的心緒,清新明快的心境匯聚在一起。這一天悲傷的成份并不很多,相反,節日的氣氛倒顯比較濃厚,因為掃墓是與天堂里親人的一次聚會。
風輕輕煙雨疏稀,情切切清淚幾許。每年清明時分,在親人的墳前祭奠。于親人的墓前,擺放幾樣小菜,點燃一對蠟燭,敬上三炷佛香,獻上一束鮮花,焚一疊紙錢,灑幾盅美酒,寄托對親人的無限哀思;緬懷親人的音容笑貌。?紙錢悠悠化煙去,清香裊裊寄哀情。望著忽聚忽散的煙火,看著飄忽不定的燭光,親人的身影,如同胡楊樹上飄落的花絮在眼前紛揚。紅燭淚,紙錢飛,一聲一句化香灰,墳前跪述思念情,寸草墓旁風雨吹。
歲月如梭,彈指間親人去世已有多年,思念如渴,牽掛流長。往事歷歷再現,一切又好似昨天。親人的面容、身影,時常浮現于眼前。佛說:感恩方知足,關愛則付出,舍得方無悔,珍惜則幸福。此時的幸福不等同于享受,也許前者更偏向于心靈的陶冶,與實用的功利無關。
清明,故鄉墓園下著淚雨的天空,不再是晴空萬里,無數的亡靈等待著親人的到來,那些再長的鞭炮,再多的紙錢,或許只是心靈深處贖過的表現。人死了,這些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,他們需要的是活著時的盡孝,哪怕只是喂一口飯,梳梳頭,與他們說說心里話,都可能像暖流一樣流過彼此的心田。與其死后祭拜,不如生前孝敬。生前盡了孝,心中無遺憾。善待吧,善待一切應該善待的人。我們都不想看見或聽到陰陽相隔的悔恨,我們都討厭那種虛情假意的作態。
夕陽澹澹的余輝,照在山上,樹木上,香氣襲人,澹然雋秀,緬懷親人也伴隨春天在生長、發芽,綠色渲染我無盡的思念。我的父母、我的親人,在歷史的長河中,如同一陣清風吹過,沒有留下點滴痕跡就走了。然而,我的父母,我的親人,如同這家鄉的一泓清水,云霧之中的山間小溪,它們沒有波瀾壯闊,一針一線織就了錦繡江山。如同春天溫婉細雨,記憶那汩汩流淌的溪流,滋潤那年年的春暖花開,培植著枝繁葉茂。